——集團董事局主席竺韻德在年度工作會議上的講話
光陰真謂如箭,新的一年又開始輪回。我們又到了總結過去、展望未來的時候。
一、2018年的回顧(略)
二、2019年的希望
面對國內經濟下行與中美貿易摩擦的壓力,我們務必認真堅持做好以下五個方面的工作,就一定能實現(xiàn)將危機轉成為機遇的目標。
1、堅持人才第一。國家之間、企業(yè)之間的競爭,其核心是人力資源的競爭。我們只有緊緊抓住人才這個生產力的關鍵要素,才能使我們韻升事業(yè)的發(fā)展欣欣向榮。
為此,我們一是要轉變觀念,要把對人力資源的投入從成本轉變?yōu)橐豁楅L期的投資,要有十年樹人的耐心和自信;二是要轉變方式,使人力資源工作由職能部門的職能工作,轉變?yōu)楦骷壒芾砀刹康氖滓蝿?,尤其是一把手的主要工作;三是要轉變面貌,要力爭經過幾年努力,使人才成為促進公司發(fā)展的催化劑、推進劑,而不是制約發(fā)展的短板和缺憾。
2、堅持技術創(chuàng)新。我始終認為,企業(yè)競爭力的源頭是技術創(chuàng)新,沒有技術創(chuàng)新,企業(yè)不可能實現(xiàn)可持續(xù)的發(fā)展。我們韻升是靠技術創(chuàng)新起家和發(fā)展的,這個光榮傳統(tǒng)要繼續(xù)保持并發(fā)揚光大。要做到這一點,首先要始終把技術創(chuàng)新作為韻升發(fā)展的生命線;二是要堅持學習,科學技術日新月異,各級干部只有堅持不懈的學習,才能正確把握技術創(chuàng)新的方向和著力點;三是要堅持建設,建設技術創(chuàng)新的體制與機制,使技術創(chuàng)新成為各級組織、干部和技術人員的自覺行動;四是要堅持投入,只有長期堅持高強度的投入,才有可能產生不同凡響的創(chuàng)新成果,并獲得豐碩的經濟回報。
3、堅持深化改革。去年,我們在集團管理體制方面作了重大調整,這項改革是著眼點在于將管理的重心下移,賦予各子公司董事會、總經理班子更多的權力和責任,使整個組織的活力得到增強,這種探索和嘗試是很有必要的。今年我們要進一步深化和完善改革,在深化、完善的過程中,一是要注重責權相當,在向子公司董事會充分授權的同時,要使董事會成員切實承擔起與授權相適應的責任來,要防止產生不作為或亂作為的現(xiàn)象;二是要將組織結構調整與管理體制、機制建設有機結合起來,防止組織機構變了,相應的工作體制和機制沒有及時跟進,以致延誤及貽誤工作;三是要研究在新的組織機構和管理體制下的工作流程和工作方法,要防止穿新鞋走老路,或穿了新鞋走彎路;四是要及時發(fā)現(xiàn)、研究、解決改革中出現(xiàn)的新問題,要防止將小問題積累成大問題,從而造成重大的損失;五是要關注總部的能力建設,要培養(yǎng)、選拔優(yōu)秀的專業(yè)管理人才到總部工作,以防止腦部缺血。
4、堅持目標導向。未來幾年國際、國內的形勢變化,從宏觀上看將是危大于機。但是對于有準備的人們來說,正是在危機中發(fā)現(xiàn)、抓住機遇的時期到了。何謂有準備,我認為有崇高的理想、有遠大的目標才是最重要的準備。我們的理想與目標在企業(yè)使命和企業(yè)愿景中已經明確,我們應當有信心、有能力,在五年內實現(xiàn)集團銷售收入超過一百億的目標。
一百億是總量目標,這一百億還要有質量的要求:第一,是實實在在的制造業(yè)的產品與服務的銷售收入,是沒有任何水份的實業(yè)收入;第二,是符合公司使命要求的產品銷售收入;第三,是要明顯的經濟效益、是可持續(xù)增長的銷售收入。
我們要以這個目標為導向,要將在五年內實現(xiàn)銷售收入超過一百億的目標成為集團的戰(zhàn)略規(guī)劃,成為子公司年度的經營計劃與廣大干部員工的實際行動。
5、堅持文化建設。2018年,我連續(xù)做了《論語與禮儀》、《論語與企業(yè)》及《論語與社會》的“論語三論”,從“為己之學”、“立企之本”講到“服務社會”,其目的是幫助大家從“問題”中找到認識問題與解決問題的方法。
以下作一歸納與綜述。
1)為己之學
《論語與禮儀》所闡釋的是“禮儀”這個與個人密切相關的問題。
開篇時我就指出,對韻升來說,這是一個老問題。
正如愛因斯坦所說,問題雖沒變,答案卻變了。
這個答案,我們可以從《論語》中去尋找,希望大家通過學習《論語》來學“禮儀”的意義、方法與內容。
由此,我們也會發(fā)現(xiàn),“禮儀”確實不是一個小問題。
2018年,在高鐵上接連出現(xiàn)多起霸座事件,整個中國鬧得沸沸揚揚。
從表面看,這不過是一種“無禮”的行為;但在背后,卻全然地暴露出“做人”的失敗。
為此,我在《論語與社會》中,把“禮儀”與“為人”這個問題結合了起來。
這是因為,“人之所以為人者,禮義也”;“不知禮,無以立也”。
對每個個體來說,只有“知禮”,才能更好地“為人”,也因此更好地“為己”。
這樣的“知禮”和“為己”就是“為學”。
我在《論語與社會》中還指出,整部《論語》的第一個字就是“學”,“學”是《論語》的核心概念。
我們學《論語》,首先就是要真正地理解這個“學”,更要真正地去踐行這個“學”。
2)立企之本
《論語與企業(yè)》一文,它是把論語與個人的關系,擴展到論語與企業(yè)的關系。
這篇文章以問題疫苗開篇,首先指出:
“問題疫苗并不僅僅是疫苗問題,它是今天的企業(yè)問題、體制問題、社會問題等諸多問題的一個縮影?!?/span>
該文由此揭示了疫苗問題背后企業(yè)與社會的關系問題,其目的是要指出:
“今天社會問題的解決同樣需要依靠企業(yè),需要依靠企業(yè)來守望和保護社會?!?/span>
通過這一篇文章,我要闡明兩個關于“問題”的核心認知:
第一,小問題背后是個大問題。很多問題都要放到更大層面去尋找解決的辦法。
這就是愛因斯坦的名言,“問題是不可能在產生這個問題的原有框架中去解決的。”
企業(yè)總會遇到各種問題。面對問題,我們需要跳出原有的思維框架,要站在更高的維度或者說更大的層面去思考。
只有把小問題放到大問題中去思考,既可以幫助我們解決目前存在的問題,也可以幫助我們捕獲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的新機會。
第二,企業(yè)要成為問題的解決者。
2018年被認為是過去幾十年來最為艱難的一年,特別是對民企來說,可謂是哀鴻遍野。
很多企業(yè)在這一年出現(xiàn)了巨大的問題,甚至被認為是問題或者說麻煩的制造者。
從安邦系的土崩瓦解到萬達系的日薄西山,從滴滴司機的殺人事件到碧桂園的重大事故不斷爆發(fā),這些曾經的行業(yè)領頭羊,以他們的教訓告訴我們,不論企業(yè)的規(guī)模有多大,如果你給社會帶來問題與麻煩,那你的生存都會面臨著危機。
這就是孔子所講的,“不義且富且貴,于我如浮云”。為此,無論是企業(yè)還是個人,若你是不義而富,那你的這些財富必將變成浮云,終而離你而去。
2018年萬科的戰(zhàn)略會議以“活下去”為目標。在這次會議上,董事長郁亮在談到企業(yè)面臨一個生死存亡的關鍵時期時說:
“滴滴的小概率事件讓公司命懸一線,碧桂園的一系列事故造成非常大的麻煩。我們可以問一下自己,我們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況?我們當如何避免這些類似的問題?”
企業(yè)不但不能給社會帶來問題,還要能為社會解決問題,并通過為社會解決問題來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。這就是我講“論語與企業(yè)”要引出的主旨。
韻升同樣也需要問問自己,我們是否也存在類似的情況?我們當如何避免這些類似的問題? 我們如何為社會解決問題來解決自己存在的問題?
3)服務社會
從個人到企業(yè)再到社會,《論語與社會》一文是探討如何用《論語》來解決社會問題。
為此,我談到用《論語》解決為人為己問題、解決人際交往問題、解決社會信任問題等等。
在所有的社會問題中,文化問題最為關鍵。
哲學家羅素在100年前撰寫的《中國問題》一書中指出:
“無論對于中國還是世界,文化問題最為重要。文化問題若能解決,其他問題就好解決。但不幸的是,很多人往往視金錢與權力問題為社會的根本,而置文化問題于不顧?!?nbsp;
中國企業(yè)在2018年面臨巨大的經營危機,但很多問題都與文化問題密切相關。
華為作為中國民企的標桿,在2018年也遇到了很大問題。特別是其首席財務官、任正非的女兒被加拿大扣押事件引發(fā)了軒然大波。
為此,華為專門召開了盡快制定“公共關系綱要”的內部研討會。
在會上,任正非提出:“華為現(xiàn)在面臨的最大問題就是文化問題,它需要通過公共關系工作來解決商業(yè)大環(huán)境的問題。在公共關系綱要的制定中,必須重視和利用人類文明的結晶,因為它們會帶著我們找到解決世界問題的鑰匙。”
所以,《論語與社會》一文,看上去講的是一個很宏大的問題,其實,它同樣是希望從《論語》這個中華文明的結晶中去找到解決韻升的生存與發(fā)展問題的鑰匙,去找到解決我們韻升人的做事與修身問題的鑰匙。
4)化危為機
我在為大家做“論語三論”的時候,研讀得最多的是日本的子安宣邦教授所著的《孔子的學問——日本人如何讀論語》一書。
該書的核心思想是:
《論語》不是教我們“如何教”、而是教我們“如何學”;而“如何學”的關鍵是“如何問”,這才是“學問”這個詞真正的含義。
所以,我們學論語,除了理解這個“學”字,還要理解這個“問”字,由此,才能真正理解論語所教給我們的“學問”。
事實上,“論語三論”不僅僅是圍繞著“問題”來展開,也是圍繞著“如何問”做了三點重要的闡述:
首先,提出問題比找到問題的答案更為重要。
蘇格拉底說:“我接近真理的方法是首先提出正確的問題”
在《論語與禮儀》中,我曾談到“林放問禮之本”,孔子夸他“大哉問”,其意思是說孔子夸林放提出了一個正確的問題。
第二,光提問還不夠,還要不斷追問;只有通過追問,我們才能最終找到真理。
在《論語與社會》中,我談到“子路問君子”。
面對孔子的答案,子路并不滿意,連續(xù)追問兩次“如斯而已乎”,其意思是說“這樣就可以了嗎?”
由此,子路才從孔子那里追問出所謂“君子”的正確答案。
第三,提問是需要學習的,我們的老師應該傳授給大家如何提問題、提大問題、甚至追問問題。
這就是我在《論語與企業(yè)》一文中介紹孔子的獨特教學方法,其中包括“以能問于不能,以多問于寡”、“不憤不啟,不悱不發(fā)”等等。
物聯(lián)網(wǎng)之父凱文•凱利發(fā)表了“通向未來的12個必然趨勢”一文,其中第11個趨勢就是“提問”。
他講到:“今天要找到答案很容易,你可以問百度,也可以問谷歌,還有各種的人工智能?;卮鹨炎兊迷絹碓奖阋?。但是,提問卻變得越來越貴了。企業(yè)必須要教會人們提問。一個好的問題,會比一個完美的回答更有價值。這正是企業(yè)創(chuàng)新的源泉。因為問題本身可以開發(fā)一個新領域,它像引擎一樣,推動企業(yè)不斷地去創(chuàng)造?!?
所以,當我們認識到“提問”的重要,就會對“問題”有一番全然不同的認知。
其核心就是,不再把問題看做問題,而是把問題看做是一種機遇。
2018年,無論是我們韻升還是其他的中國企業(yè),都遇到了很多的問題。
我在《論語與社會》中提到:2019年更將成為決定眾多企業(yè)以及無數(shù)個體命運的一年。
是向下還是向上?
關鍵就在于我們怎么看待問題?關鍵是能否從問題中找到創(chuàng)新與發(fā)展的新機會?
事實上,所有的創(chuàng)新都是靠“問題”來推動的。
科技的發(fā)展也永遠是受到“問題”的啟發(fā)。
蘋果為什么會落下?因為它砸在牛頓的頭上,才有了萬有引力。
水燒開時為什么會頂開壺蓋?因為瓦特發(fā)現(xiàn)了這個問題,從而才發(fā)明了蒸汽機。
危機背后蘊藏著機遇,正是基于這樣一種對“問題”的認知。
只有具備這樣的認知,我們才會讓2019年充滿著無限的希望。
這也正是我在2018年,為大家連續(xù)做了“論語三論”的目的所在。
因為整部《論語》,第一個字是“學”,而滿篇的都充滿了“問”。
而《論語》教我們的就是,從“為學”中提升“為人”的境界,從“提問”中發(fā)現(xiàn)“問題”的價值。
這也就是我希望大家真正要學習的“論語的學問”。
這樣的“學問”,是服務于個人成長和企業(yè)發(fā)展的學問,同樣,這樣的“學問”,也是讓我們如何在2019年從危機中捕獲發(fā)展新機遇的大學問。
“論語三論”即將告一段落,但其喚醒各位心中對“學”的渴求和“問”的重視,并把這樣的“學•問”實踐于個人、運用于企業(yè)、服務于社會,將永不止步。
我希望韻升能成為這樣的一個有“學問”企業(yè),而我也將終生與大家一起“做學問”。
謝謝大家!